莫非叩两端而竭,取其中者也。
其大處一太極、小處一太極、大太極蘊乎小太極——如宇宙太極層城然,此玄學之達於山水畫者也。抽象藝術固然不僅於漢字藝術,其他如西方抽象藝術亦與具象藝術具對立性,然其與漢字藝術不同者,其抽象非為寫意具象而為具象之昇華,而是或變形具象或否定具象,尤其後者,不免造成藝術發展史之否定性斷裂,猶如拼音文字以表音字母而否定象形表意字符而隔斷文明史——非如漢字歷史性發展基於象形文字而肯定性發展也。
此境之記憶猶新者,書時聞慈母煮飯之香。何耶?人我運筆若筆自運耳,順其勢而不敢強焉。興來忘饑疲,詩思湧幽泉。37.乙酉某日吾讀《高僧傳》,有京郊學書者來訪,吾見其一行誠懇,遂說與近來所感曰:弘一法師言:人生難得,中國難生,佛法難聞,信心難起。33.猶憶甲申夏秋,游罷黃山而至於上海,後乘輪船歸而航行於東海。
若流星、長風、巨川、海濤,是天書之大草也。草聖之異於常人者,聖心也。《孟子》说:吾闻用夏变夷者,未闻变于夷者也。
仁以为己任,死而后已。胆大妄为,盲人瞎马,坠入深渊而不知。天下兴亡,有关人民之福与祸、归与离、安与乱,休戚相关,不可须臾分离。这16个字,原是古代管仲的名言。
改朝换代,易姓改名是亡国。隋唐以后,中国传统民族观有所发展,至宋元明清日趋完熟。
《四川土夷考》为明人谭希思所作,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、边防戍守及部落政权兴替等都有详细记载。《论语·八佾第三》说:二三子何患于丧乎。保天下与保国 相辅相成,天下包容国家,国家从属天下,天下为前因,国家为后果。什么是人民的幸福?就是满足人民的合理欲求,人民欲求逐步满足,人民幸福水平日渐提高。
1659年,顾炎武已过45岁诞日,他前往山海关古战场,吊古深思。道德沦丧、文明凋谢,人将不人,率兽吃人,人与人相杀相食,这是亡天下。《汉书》说:夷狄之人贪而好利,被发左衽,人而兽心,其与中国殊章服,异习俗,饮食不同,言语不通,辟居北垂寒露之野,逐草随畜,射猎为生,隔以山谷,雍以沙幕,天地所以绝外内地。12他又在《痛定罪言》中说:今欲国耻之一洒,其在我辈之自新。
顾炎武又有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,9对于古代疆域与少数民族地区史地、风土情况叙述特详。每个家庭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父母子弟,然后才及其他。
31 当代学者张岂之也肯定顾炎武提出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论断,指出其学术活动皆围绕经世致用这一宗旨展开。一是墨池振笔,记录天下。
17然而他又所考山川、都邑、城廓、宫室,皆出自实践。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,与有责焉耳。顾炎武指出: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,转移人心整顿风俗,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。如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卷104《广东八》载:蛋民不谙文字。中原各国互相亲近,不可离弃。意思是,华夏以外之蛮夷,不可觊觎及干扰华夏事务。
后来章太炎也说古代汉族称夏或华,乃由夏水、华山而来。张元济为此书作《跋》时说: 亭林婴亡国之痛, 所言万端, 而其所再三致意者不过数事, 曰兵防、 曰赋役、 曰水 利而已。
亡国固可哀伤,然有亡有兴,未必灭绝。自成一体的天下观,成为顾炎武重要思想特点。
30 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8鲁迅:《鲁迅书信集》上,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,第379页 9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虽由顾岩从曲沃带往北京 , 完整地交给二徐 (徐乾学 、徐文元)。
为万世开太平,此吾辈之任也。遇名胜险要,翻身下马,寻老兵退卒问询。蹲夷踞肆,与鸟兽无别。人们既论华夷之辨,又倡华夷一体,后者思想渐入人心。
3梁启超: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,引梁启超著、朱维铮校注:《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》,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, 第164页。(陈益:《〈日知录〉里的文化之根》,《书屋》2018·1) 21顾炎武:《日知录·廉耻》。
10梁启超认为:清代金石学大昌亦亭林为蒿矢。春秋战国学派林立,这是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初创时期。
意即管仲相齐,抗御蛮夷,为民造福,若是没有管仲的功劳,华夏之人或许要披头散发,穿上衣襟左掩的奇怪衣服了。中国夏商周时期,天下一体的思想已经出现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顾炎武的天下观,与其说是华夷论的遗绪,不如说与天下一家思想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。7鲁迅十分推崇顾炎武,1933年鲁迅致曹聚仁信中说:渔仲 (郑樵) 、亭林 (顾炎武) 诸公,我以为今人已无从企及。说蛋民没有受过正规教育,不会读写,但与陆上居民可口语沟通。有学者将其一生游历分为五个阶段:早年的读书应试优游生活、明亡前后的武力抗清、卜居南京联络义士以待再起、中年北游山东、晚年游学关中。
意思是说:辨识君臣名分,事关个人,认清华夏与蛮夷文明与野蛮之区别,设置防卫,事关天下。过村落市集,步行探寻,察访风土人情。
老人不教育,孩子不学习,将使习俗败坏。华夷之辨、尊夏贱夷等观念日渐淡化,各民族相互吸引,不断凝聚,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,即伟大的中华民族。
20 三 天下四维的坚守与民族传统的弘扬 顾炎武在《日知录·赵盾弑其君》中说: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之间,而可逃之境外乎? 君臣之道为忠,父子之道为孝。4许苏民 :《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》 ,《云南大学学报》第5卷第1期。
本文由风旋电掣网发布,不代表风旋电掣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vwrg7.scrbblr.org/91345/3488.html